在“德系”裝修被業界廣泛質疑為山寨之際,實際上“德系”裝修的真偽已沒有懸念,因為被質疑的裝修公司自身就缺乏對“德系”的認識和了解,推“德系”只是想借助一個新的概念去拉動銷售業績,因而從裝修公司的營銷角度去看,“德系”這一概念營銷也無疑是失敗的。
成功的營銷總是站在消費者利益的立場,從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去設計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繼而通過一定廣告宣傳手段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最終借助一定的促銷手段促成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從這方面來看“德系”裝修,裝修公司強調的是“德系裝修很好,我提供德國標準工藝”,而忽略了消費者對“德系”本身的需求是否存在,以及消費者對產品的真偽辨別能力,因而容易導致消費者持“德系裝修就算真的很好,對我來說實用嗎?再說你裝修公司提供的是真德系嗎?”的觀點。
一些裝修公司原本以為一個“德系”概念就能讓公司財源滾滾,但在執行過程中才發現那只是裝修公司的一廂情愿,而且還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正如在推“德系”裝修公司做業務員的林先生坦言,剛進公司時也很興奮地認為“德系”家裝一定很受業主歡迎,實際上在向業主推薦“德系”裝修時,卻往往被業主反問得啞口無言,有些業主還把業務員當做騙子。因為業務員手上缺乏相應的營銷工具,除了公司培訓時力推的“德系”概念之外,沒有見過德國的標準文件,沒有見過德國的裝修現場和工藝流程,也沒有去過德國更沒看過德國人究竟怎么裝修房子,業主提出一些細節的問題就把業務員難倒了,漸漸地業務員對“德系”裝修的推銷就失去了信心。
有些所謂的營銷專家主張做營銷就要會講故事,講故事才能帶動銷售,這觀點在裝修公司業務員身上是不管用的,你跟業主講“德系”裝修,感興趣的業主就會追問細節,業務員只會講自己從未見過的“德系”裝修故事,而業主卻需要業務員展示“德系”裝修的事實,這種只講故事沒有事實的推銷,在裝修業主面前是很難促成交易的。
業主王女士的一番經歷也正說明,裝修公司只講故事不講事實難以達到營銷目的,王女士被“德系”廣告所吸引去了裝修公司,她的親人有在德國定居因而她常去德國,她也就略知德國的裝修,她喜歡德國的裝修工藝,但與客服人員一番交流后就發現,這家裝修公司自己都不清楚德國人究竟是怎么裝修的,“德系”只是裝修公司口口相傳的一個故事。
德國一品牌汽車派駐中國的監理工程師托馬斯先生對中國裝修公司推“德系”裝修頗感不解,他們公司在中國的所有裝修工程都是委托中國的裝修公司去做,對中國裝修公司的技術水平還是感到滿意的。托馬斯說中國的室內裝修與德國的確有很大差異,但這不是說誰優誰劣的問題,因為不同國家和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不同的審美觀,就算德國的裝修公司來中國按德國的工藝標準做裝修,實際上也很難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歡和認可,而中國裝修公司只要做到中國的相應標準也就很好了。就目前的種種條件而言,中國裝修公司要做到德國的工藝標準是不可能的。
一位裝修公司的老板也表示,一些裝修公司連中國的標準都做不清楚,就去推銷“德標工藝”號稱能做“德標工程”,就算他們拿到德國的裝修標準文件,也未必敢把這個文件在業主面前亮相,而讓消費者一頭霧水的“德系”裝修,怎么能讓消費者輕易買單呢?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裝修公司也曾流行過概念營銷,那是北京的裝修公司打出“京派裝修”,廣東的裝修公司喊個“粵派裝修”,上海的裝修公司來個“海派裝修”,就可以在全國各地市場讓消費者趨之若鶩,但概念終究不是裝修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流行沒幾年就煙消云散了,如今裝修公司再次撿起概念這根救命稻草,實際上是暴露出裝修公司的營銷短板。裝修公司要做好營銷,關鍵不在于概念新舊,而在于是否理解和關注了消費者的利益與需求,如果一味推銷山寨“德系”偽“德標”,只會讓消費者更加反感。